乌尔善《封神》争议与《郑和下西洋》筹备分析
文|令狐伯光
乌尔善导演的《郑和下西洋》正在筹备中,由于去年《封神》引发的巨大话题和导演本人的争议,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立场先于事实的讨论。本文将从事实角度出发,分析乌尔善及其作品的争议点。

乌尔善的历史观与民族观争议
乌尔善在历史观和民族观上确实与主流观点有所不同。从早期的采访言论到参与《黄祸》音乐专辑和“游牧计划”活动,再到影视作品中明显扶持蒙古族和少数民族,乌尔善的行为呈现出一种文化圈子化的倾向。
“游牧计划”活动中,走得最远的并非乌尔善本人,而是乌·额·宝力格和孛儿只斤·布仁赛音两位学者。但这一现象涉及民族话题,灰色地带较多,难以简单评价。

《封神》文化细节争议
许多人批评《封神》将文化细节蒙古化,但这一观点站不住脚。例如,影片中的旗帜被误认为是蒙古的九游白纛,实则是中国古代使臣的节杖或旄节。
“这种苏武牧羊式中国古代使臣手上的节杖或旄节,以及这类旗帜反而是中国王朝传统,后来传到周边影响他们。”

《封神》的改编合理性
《封神》的质子旅设定被批评为蒙古化,但质子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,如伯邑考和嬴政之父。影片的编剧日志显示,团队在剧本层面讨论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细节。
“《封神》编剧有三个人冉氏父女和曹升,曹升在国内历史小说圈比较有名气。”

国产影视剧的“以西代华”现象
批评《封神》“以西代华”的声音忽略了国产影视剧普遍存在的借鉴现象。例如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的灵感来自《刺客信条》和《反恐24小时》,其部分场景甚至直接借鉴了黑泽明的《乱》。
“如果按照网友戴帽子这一套,把唐玄宗隐喻成日本领主这是不是以倭代华?”

中国古装大片的现状
《封神》代表了中国工业电影模式的转型期,其突破性在当下仍具有重要意义。目前中国重工业大片领域,除了郭帆和林超贤,乌尔善仍是少数能扛鼎的导演之一。
“中国重工业大片是真的费拉不堪,真要在开拓和且有水平里找,除了郭帆只有林超贤。”

《郑和下西洋》的前景
目前《郑和下西洋》的演员阵容尚未官宣,成片效果未知。过早进行有罪推定并批倒批臭并不合理。影片背后涉及东南亚的地缘政治,官方态度值得关注。
“《郑和下西洋》剧组已经去西沙,港台剧组去都去不了,很明显上面不但没有禁止,相反是扶持。”